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馮睿)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一直以來,益陽法院圍繞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司法審判職能,謀實策、出實招、辦實事,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社會誠信建設、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現選取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進行公開發布。
2021年4月,原告某電力建設公司駕駛員黃某某駕駛重型貨車連續七天在工地上運輸材料,被告某交通運輸局認定原告未取得道路交通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第六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決定對原告責令停止經營,給予罰款人民幣三萬元的行政處罰。原告對該行政處罰不服,向沅江法院提起訴訟。
沅江市人民院依法立案受理、開庭審理后,積極組織雙方進行調解,被告某交通運輸局同意在自由裁量權范圍內,將罰款金額由三萬元更改為四千元。原告某電力建設公司亦認識到其行為的違法性,接受該處罰并向本院申請撤回起訴。
行政處罰的原則是教育為主、處罰為輔,本案通過調解,既讓企業認識到其行為的違法性,又充分考慮到民營企業經營面臨的實際困難,促成企業與行政機關就處罰金額達成較為合理的行政處罰方案,既有利于保障民營經濟的生存和健康發展,又實質化解了行政爭議。
2022年6月,沅江市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李某在內的十七名勞動者起訴某涂裝公司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原告訴稱,李某等十七人先后于2011年至2020年期間入職公司工作,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公司未為勞動者購買保險且未安排帶薪年休假,遂引發矛盾,原告通過勞動仲裁程序后依法訴至法院。
我院法官在收到上述案件后,考慮群體性糾紛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勞動者將來的就業情況以及企業現實的困難,促進雙方調解更有利于案結事了,遂多次組織原、被告進行調解,分別對雙方當事人進行勸導,通過從案件事實、企業情感等角度出發,耐心細致的釋法明理,分析利弊,最終促成了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實現了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雙贏。
妥善處理勞動爭議,事關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本案通過法官耐心調解,既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障了公司的正常經營,也規范了公司的用工行為,糾紛處理結果受到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認可,為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責編:楊紹銀
一審:楊紹銀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